克隆丰田的模式 或能挣丰田的钱

  • 未分类

  “夹具”是啥?不知道吧,但如果你乘坐的是皇冠、花冠等轿车,那上面不少零部件(比如车门、底盘)就是用这种“夹具”生产出来的(夹具这玩意解释起来有些复杂,您姑且理解成“复杂的、智能化的钳子”吧)。

  这家叫希恩和的公司就是专门给丰田及其关联公司做“夹具”的。类似这种做“夹具”的企业很多,中国就有200多家,希恩和也算不上行业前三名。但希恩和却是其中成长较快的企业,只用3年时间,年营业额就达到1亿元人民币,超过很多同类企业的发展步伐。

  而希恩和的成功之处,主要有两点,一是它完全克隆了丰田的流水线管理模式,用丰田模式赚丰田的钱;二是它对新人尤其是设计师的培养机制非常得当,人才流动非常少。

  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

  丰田模式讲究将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无缝地连接起来,保持随时畅通,并且可以零库存运作。因为汽车行业是高度集中、对规模生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,一批新车的制造,需要成千上万的零部件、上千道工序才能完成。丰田采用“模块化”方式,将需要研发的产品,按照不用性质与功能,分解成若干模块,各个模块的开发同步进行,最后完成整合。

  由于采用了丰田的流水线生产模式,“我们售后服务的工作几乎为零。”希恩和创始人兼总经理施宁轻松地说。施宁在日本工作期间,由于跟丰田公司打过很多交道,深谙丰田模式的精髓。

  希恩和照搬了这套模式,并且把客户也引入到生产的管理上来。“企业生产应该是开放的,闭门造车隐含着很大风险。”施宁说。

  在接到订单之后,希恩和就和客户一道商量,制定出一套严密的工作进度表,跟客户约定交货时间。把所需的工序按一定的规则分成各个模块,每个模块的工作进度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。并且,每个模块的负责人每天都要向客户汇报工作进程,同时听取客户意见,遇到问题随时改进。当然,这个也需要客户的高度配合。考验一个工人的工作情况,只要看他工作进度就好了,不需要打卡就能了解。

  另一方面,售后服务工作虽然很少,但并不是说,售后服务工作不重要。有一次,希恩和帮一个客户做完一批产品之后,虽然是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的,而且客户也比较满意,但公司内部人员用起来觉得总有些别扭,后来希恩和还是把产品收回重新做。虽然成本比原来高出来了55%,但随后却获得来自这家客户更多的订单。

  施宁曾经在日本留学、工作十几年。在日本德岛大学读研究生期间,学的是高分子材料方面的专业,跟汽车一点关系都没有,毕业后仅仅是出于对汽车设计的热爱,就进入一家专门给丰田做设计的公司工作,从到车间干最基础的技术活开始,一路做到公司高管。2005年回到家乡青岛,举债创办希恩和,专门为丰田及其关联公司生产“夹具”。

  在施宁看来,中国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国外差,“主要还是流水线管理水平上的差异,比如发动机,中国要是只生产一台,技术上可以做得非常完美,但是如果批量生产就不行了。”

 “我就喜欢招没有经验的”

  除了在流程管理上完全引用丰田模式外,希恩和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上也向日本企业靠拢。全部使用丰田认可的设计师领头,带领新人在实际做事中学习。

  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,喜欢找有经验的。但希恩和恰恰相反,“我就喜欢招没有经验的,他们态度端正,更好学,能够更快地适应公司的文化。”在他的公司,有的设计师甚至高中一毕业就在这里开始做设计师了,公司也会提供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让他们去日本学习。每个设计师的培养,要花20万元左右,但施宁认为,他们带来的回报将更加丰厚。20万的培训费用,已经超过了某些高校的M BA的收费标准了。

  目前,希恩和的业务量当中,有90%来自丰田。但施宁最近却经常在广州、上海见更多的汽车公司高管,在他的规划当中,本田、日产、通用、大众、雷诺等,还有很多国内厂商,都将成为希恩和下一批客户。施宁的思路是,利用给丰田做产品积累的丰富经验,争取更多国内订单,成为未来盈利的重点,因为国内这一市场还刚刚起步。